当前位置: 主页 > 明星评论 >

长凤新:我们对宫崎骏有几个误解

时间:暂无    来源:本站    点击:

 差不多是一岁一哭的节奏:离去年宫崎骏宣布退休没多久,最近吉卜力将解散其动画制作部门的消息一传出,网上又是一片哀号,“世间再无吉卜力”;又到集体缅怀童年时刻,把宫崎骏动画场面截图展示,“戳中泪点有木有”……泪还没抹干,吉卜力发言人通过媒体表示:制作部门并未解散,只是还没考虑好将来的方向,“传言只是社长的一流宣传战略,不是吗?” 8月7日,吉卜力社长铃木敏夫在NHK的一档节目上更有重大宣布:“吉卜力以后是肯定还会做动画的,而且,宫崎骏先生好像也会继续参与……”意思是,宫崎骏只说过不参与长篇动画,短篇呢,还是可以参与的……

这些老爷爷们是撒娇呢还是卖萌呢?这样出尔反尔有意思吗?是不是金盆洗手关门大吉,隔海相望的国人并无太多发言权。毕竟,大家没有为宫崎骏电影贡献过票房,声势难免弱了三分。回头看看,大多数人通过各种渠道受了宫崎大师动画的恩泽,成年后在网上撞见大把宫崎骏动画“那些戳心的台词”——类似于张爱玲金句、莫言语录,心灵鸡汤一般抚慰人心,需要时拿来重温,听闻其将归隐的消息时,心里咯噔一跳,已经算是对大师的最高致敬。

木心讲得不错:“知名度来自误解。”宫崎骏声名有多大,对他的误解也有多深。小到他的创作方式——比如去年台湾电影人焦雄屏撰文说,有传宫崎大师常跑到台湾九份写生,“九份茶馆的老板娘信誓旦旦,那个白胡子老头,戴着帽子,常常在一角落默默画几个小时。”一位大师应该就是这种隐士姿态?吉卜力执行董事铃木敏夫在《乐在工作:与宫崎骏、高畑勋在吉卜力的现场》一书中讲的却是另一种情景:宫崎骏外出采风不会拍照写生,所以,他创作动画里的建筑时,不会查阅任何资料,只凭记忆来原创,记忆深刻的部分成为作品主体,模糊之处则凭想象添补。吉卜力另一位元老高畑勋形容,这是一种“艺术咀嚼力和影像记忆力”,比世人的想象与神化更牛。

大一点的误解,比如不少人仍会把吉卜力与迪斯尼的差别,看为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分野,似乎这位白胡子老头就该遗世独立。尽管吉卜力声称会把作品评价与票房成败区别对待,但宫崎骏早也讲过电影制作的三原则:“有意思、有意义、能赚钱”。

而最早预测吉卜力该关门的,并非他们自己:在《风之谷》(1984)、《天空之城》(1986)、《龙猫》(1988)三部影片的观影人数一部比一部少时,“这也许是吉卜力最后的作品了吧”这类声音就会出现,颇让吉卜力三元老吃惊。相比而言,与其被市场宣布淘汰,自己选择主动退出是不是更能减少某种屈辱感?从这一角度来看,每次宫崎骏说隐退和吉卜力宣布解散,也应是他们最为忐忑不安、最需雪中送炭之时。不过,大家后来往往把这当作“狼来了”游戏,却未必会去细究是不是真是一种求救信号。或许,有时,他们真是一种叫苦而非撒娇呢?铃木敏夫早就表示,宫崎骏每次完成新作,都会心力交瘁,感觉难以为继。随着年事已高,恢复元气所需的时间只会越来越长。此时的告别,就是真的告别了。或许,有时,他们的姿态真的只是一种撒娇式的求关爱,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你就不会珍惜我!

“再不看就没了”,当然也是一种宣传策略。面对市场,吉卜力对电影的营销相当重视。在铃木敏夫的书里也有不少案例分析,比如往大规模宣传,往老少咸宜的方向宣传,抓住时代的特点宣传;还懂得量体裁衣,《千与千寻》宣传过度,《哈尔的移动城堡》就反其道而行之,以“不作为”的神秘面孔来吸引观众,让人觉得“这是今年夏天一定要看的片子”。为什么宫崎骏动画大受欢迎,与吉卜力的卖力贩卖与经营密不可分。

不管宫崎骏是不是还会出山,“最好的永远是下一部”的说法已不成立。可以说他最好的作品已经完成,作为手工作坊时代的吉卜力也已功德圆满,能否重振旗鼓风云再起已不重要。

事实上,对于宫崎骏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只要深入分析宫崎骏动画,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不过很少有人去分析,实在是太可惜了!”(铃木敏夫语)这不禁也让人想起华语导演杨德昌那部未竟动画遗作《追风》,宛如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残片,他在世时掌声寥寥,给影坛留下无尽遗憾。

相比而言,宫崎骏、吉卜力与亿万影迷之间,真可算是一段完满的善缘。

Tags:长凤,我们,宫崎骏,有几个,误解,差不多,一岁,哭的,节奏,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