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第67届戛纳电影节落下帷幕,相比奥斯卡那种颁奖典礼,我们几乎不关心电影节各大奖项的最终归属,影帝影后金棕榈的竞争有多激烈,至于谁又充当陪跑、谁又圆梦大满贯、谁是无冕之王数次与大奖失之交臂等等,只要没有中国人,这些统统都不是我们普通观众关注的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参与戛纳,并真正意义上将之当成自己家的事。比如我们会有大阵仗的资深媒体队伍前去报道,也会有相当隆重的一线的明星前往,甭管是踩踩红毯以便带来好运,还是受邀为某个品牌借戛纳宝地站台,都成了每年五月中下旬这段时间的一件大事。
据说每个内地明星在自己的年度工作计划里,都要将五月中下旬的时间空出来,以便迎接年度盛事和随时准备接受各方邀请。这当然是个夸张的笑话,每个明星都在幻想自己站在戛纳的红毯上接受闪光灯的检阅,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你看看今年戛纳出现了金巧巧这样的女星时,也大概可以知道这世界没什么是不可能的了吧。
虽然华人影人如陈凯歌、巩俐、张曼玉、贾樟柯、章子怡等,早就有过戛纳加冕或者出任评委的经历,但无奈被国人记住的戛纳经历还多是诸如范冰冰“衣不惊人死不休”的“龙袍”,或者杨幂“被保安驱逐”、拼错戛纳英文的这些花边。真正参赛或者坐镇评委总是显得太高冷,观众只关乎所谓接地气的那些表现或现眼。所以也就难怪华人影星们,即便打酱油也爱往戛纳挤,有无作品只要露上一小脸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主角。
华人明星每年五月在法国小镇扎堆,这多少有点像世界杯期间,我们的国脚们会借着各种机会出现在世界杯看台上,解说、观摩考察、受品牌之邀、度假等等,反正想去亲临盛事机会多的是。也不能说这种不是去正式参加比赛的参与就是多此一举了,但确实多少会显得有点逼格不够高。凭什么我跟C罗代言了同一个品牌,他能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赛场上脱衣庆祝,而我只能干巴巴地坐在看台上目送这些开始和结束呢?这样的困境和悖论当然也可以是今年前往戛纳的华人明星所顾虑的。
除了贾樟柯坐镇评委以外,包括姜文、吴宇森、张艺谋、巩俐、章子怡、陈道明、金城武、黄晓明、杨澜、金巧巧、李宇春等一票明星,都是以整个戛纳主竞赛之外的原因前来的。当然,五月的戛纳不仅仅是评选出那么几个奖项,它更是一个关于电影的聚会和无比宏大的展示平台,也是名利场上的斗艳和背后工作团队的一次次成功或失败的较量。有所谓名分的参与固然可喜,但没名分有名头的前往,也是增光添彩的美事。虽然在开幕式当天,两代谋女郎打扮得美美的出现在红毯上时,传回来的新闻却尽是“巩俐章子怡被导播‘忽略’零镜头”,但毕竟她们本身都不缺少“戛纳经验”。而所谓戛纳经验当然是中国影人在世界影坛上持续被关注后的一种堂而皇之的自信,也正是这种自信,令那些充满嘲讽意味的“沾光、添喜、长见识”的说法,也只能成为一种善意的调侃。
中国电影人当然要比中国足球运动员在国际舞台上混得好,虽然在艺术创造性上持续遭到质疑,一代不如一代且老一代将老本啃光了还在坚持,但毕竟有过曾经的辉煌,再加上全球票房第二大仓的商业影响力,令任何一个电影盛事都少不了意料之中的“中国元素”。只是过分强调这个时,倒有点自娱自乐的意思。
如果哪一次国际重大电影盛事没有“中国元素”,那才是一种无法想象的事,只要携带上“国际”二字且足够重要,那么中国人就势必会成为它的一种颜色。没错,是中国人让戛纳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不管是多年来的正式参赛、小单元参展,还是新片发布会、酒会的择地举办,戛纳身上这个“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标签还真少不了中国人的捧场参与。从艺术电影之巅到全球最重要的电影商业平台,它的这种升级几乎跟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电影票房狂飙突进是同时的。
从娱乐效果来说,各大媒体挖空心思制作的关于戛纳的拾遗、花边和典故盘点,并不比中国影人真正站在领奖台上手持奖杯定格成一张照片传回来时逊色,地球不都是个村了吗,何必那么在乎黄皮肤的中国人是否有无染指金奖呢,只要盛事的主单元和围绕这个展开的各种派对足够玲琅满目和招摇,大家有热闹看、有惊艳的电影期待,那就是皆大欢喜。